译文
秋天正半,月亮转到东南方的天中。在宫殿的双阙中间,银河在浩荡奔流。是谁起来在水精帘下窥看?在风中隐隐听到呜咽的箫管之声。
寒露沾湿衣服,微风吹拂着面庞。一个人欣赏明月的清光,这月光同时照着承恩和幽怨的人。宫苑中的柳树和槐树浑然一体。长门宫西边就是昭阳殿啊。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本名“鹊踏枝”,又名“黄金缕”“卷珠帘”“凤栖梧”“明月生南浦”“细雨吹池沼”“一箩金”“鱼水同欢”“转调蝶恋花”等。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双阙(què):古代宫殿、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因两者中间有空缺
王国维的诗和词在意思上时有雷同之处。这首词中“双阙中间,浩荡流银汉”的景色,就与《戏效季英作口号诗》之四中“双阙凌霄不可攀,明河流向阙中间”的景色相同。秋天的银河在天空特别明显;双阙巍峨,天上的银河似从宫门双阙间流出。天上的浩瀚结合了人间的雄伟,王国维似乎对这景色有某种特别的感受,所以才在他的诗和词中不止一次地抒写。“谁起水精帘下看,风前隐隐闻箫管”是说:在这秋月下有不眠之人卷帘观赏夜空,听到随风传来的一阵箫管之声。那是有人在陪伴君王作长夜的饮宴娱乐。“水精帘”的晶莹剔透令人联想到帘下之人的聪明美丽;“风前”而且是“隐隐”的箫管声使人联想到她心中的忧愁和疑虑。“风前隐隐闻箫管”是从失
这是一首“宫怨”之词,1908年仲秋作于北京。经过近两个月的辑录,到1908年中秋之际,王国维撰成了《曲录》前二卷。其中元代杂剧名著《唐明皇秋夜梧桐雨》备受王国维激赏,这首词的创作当是受此启发。也有人曾认为此词写宫廷事,或为影射光绪与珍妃的情事,可聊备一说。
这首词写中秋时节银河浩荡,月光皎洁,宫中失宠女子在外久久伫立,凝望天上皓月,心中感慨万千:月光是如此慷慨,普照天下;而眼前宫殿里,长门宫与昭阳殿虽然相去不远,却是恩怨两重天。该词巧妙用典,借用李白宫怨诗的诗意,又写出了新意,晶莹玲珑、情致幽婉。
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其阻力虽或大或小,而要之必无可逃避者也。其在志力薄弱之士,始固曰吾欲云云,吾欲云云,其意以为天下事固易易也,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其次弱者,乘一时之意气,透过此第一关,遇再挫而退;稍强者,遇三四挫而退;更稍强者,遇五六挫而退;其事愈大者,其遇挫愈多;其不退也愈难,非至强之人,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夫苟其挫而不退矣,则小逆之后,必有小顺。大逆之后,必有大顺。盘根错节之既经,而随有应刃而解之一日。旁观者徒艳羡其功之成,以为是殆幸运儿,而天有以宠彼也,又以为我蹇于遭逢,故所就不彼若也。庸讵知所谓蹇焉、幸焉者,皆彼与我之相同,而其能征服此蹇焉,利用此幸焉与否,即彼成我败所由判也。更譬诸操舟,如以兼旬之期,行千里之地者,其间风潮之或顺或逆,常相参伍。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而后得从容以进度其顺。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孔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孟子曰:“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成败之数,视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