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明月夜留别

李冶 李冶〔唐代〕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
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即将分别的时刻,我你我相对无言,明月也寂静无声;明月无声却有洁白的光亮,你我无言内心却满是离情别绪。
离别后,我对你的思念之情就像明月一样,无处不在,无论是在云间还是在水上,还是那海陲边城。

注释
层城:古代神话谓昆仑山有层城九重。后也用以比喻高大的城阙。

鉴赏

  不仅如此,诗的前两句,每一句中都有“人”和“月”字,这就使诗的前两句的句法更加工整而复杂了。实际上,诗的前两句也可变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明月有光却无声”,或者为了合于平仄,也可以改为“离人无语却有情,有光明月却无声”这样就将人和月分开描写,前句写人,后句写月,但诗人此处却偏偏将人和月交织地描写在一起,两句中都有人和月。从第一句看,两人分离时都没有什么话说,而月亮也没有声音,四周很寂静,似乎没有什么感情,但第二句马上一变,明月虽然无声,却有着洁白的光亮,而两人分离时虽然缄言,保持着沉默,内心里却百感交集,充满着离情别绪,这样一写,句与句之间就有一种起伏,一种变化。不仅使人感到人有情,就

展开阅读全文 ∨

创作背景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知。据说李冶曾经在少女时代时邂逅一位青年,即隐居山中的朱放,两人有短暂的恋情,后来朱放前往江西为官,这段恋情就不了了之。但李冶显然是对他牵挂在心的,她写了这首诗并寄给朱放。

参考资料:完善

1、 张觅著.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诗词中的传奇女子[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5,163-164.

简析

  《明月夜留别》是一首七言绝句,写男女离别,前二句是写两人在明月下依依不舍分手时情景;后二句转而描写离别后情景。此诗以“月”为中心,写月夜的离别,从月下无声到有声,写出了有情人虽离心不离的执着深情。全篇融人与月为一体,构思新巧,比喻生动,想象丰富,风格潇洒泼辣。

李冶

李冶

李冶(?---公元784年),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后为女道士,是中唐诗坛上享受盛名的女诗人。晚年被召入宫中,至公元784年,因曾上诗叛将朱泚,被唐德宗下令乱棒扑杀之。李冶的诗以五言擅长,多酬赠谴怀之作。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李季兰集》一卷,今已失传,仅存诗十六首。 18篇诗文  14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李白〔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四万 一作:一万)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杜甫〔唐代〕

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
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
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
先帝天马玉花骢,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迥立阊阖生长风。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澹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玉花却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仆皆惆怅。
弟子韩干早入室,亦能画马穷殊相。
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
将军画善盖有神,必逢佳士亦写真。
即今漂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
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
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孟浩然 孟浩然〔唐代〕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